-
新品推介《柿柿红》 写实派油画家王东升先生新作《柿柿红》,尺寸154厘米×103厘米,画面描述的是陕西咸阳窑洞内,一位温婉美丽、明艳端庄的少女。这是王东升先生2017年在咸阳乡下采风后的创作作品。表面温柔顺从,内心却刚烈,炽热如火,勤劳勇敢,是陕西的女孩的性格特点。王东升先生运用精湛的技能,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柔而不媚,辣而不泼,美而不俗的陕西姑娘,画面中窑洞外的阳光照在肤如凝脂的女孩身上,大气浑成,娴雅从容,请大家欣赏。说两句题外话,我问王东升先生,为什么尺寸是154厘米×103厘米,有零头,不取整?他说,要根据人物头颈的尺寸决定画面的尺寸,不能有偏差、凑合。听完再次被王东升先生对艺术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折服!愿他在艺术追索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探索我所面对的油画——我对油画创作的认识 这些年,我一直在不懈努力,希望对我所探索的有所推进的同时,把我对油画的认识和所希望的风格进行梳理。创造力来自观察和思考,一直以来我就希望有合适的主题和一种清晰的属于我自己的形式呈现在我眼前。尽管这个过程相当缓慢,但现在在已创作的一些作品中,通过总结和归纳,已找到一些认识思考的坐标作为风格的支点。我想就创作的体会来谈一下我的认识。
探索我所面对的油画——我对油画创作的认识
- 作者:
- 来源:
- 日期 : 2018-03-26
坚持按我所认识的样子去表现,这是我的原则。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地方,哪一点他真诚的差异是艺术的光芒所在。
探索我所面对的油画——我对油画创作的认识
王东升
这些年,我一直在不懈努力,希望对我所探索的有所推进的同时,把我对油画的认识和所希望的风格进行梳理。创造力来自观察和思考,一直以来我就希望有合适的主题和一种清晰的属于我自己的形式呈现在我眼前。尽管这个过程相当缓慢,但现在在已创作的一些作品中,通过总结和归纳,已找到一些认识思考的坐标作为风格的支点。我想就创作的体会来谈一下我的认识。
首先,我认为要选择符合我们时代的题材。我选择具有现实感的田园韵味的人物和风景。现代都市需要自然的反哺,人类深陷在水泥森林中不能自拔,是现代文明的悲剧和现代人的浅薄之处。哪怕在画面上能表达一点自然的美和人类精神家园的珍贵之处,都使我心中充满温暖和创作的激情。我想大多数人都有同感,自然美是永恒的主题;一系列的画面都围绕这一点,展开。比如我就北京附近的燕山山脉的景色画的一批风景,就是力求以表现自然的“本色”。
在表现自然方面,欧洲油画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比如法国农村风景画的浓郁的乡土味道,英国拉斐尔前派怀念田园牧歌的深切情感。从不同方面给我深深的触动,我想以最朴实的描绘呈现我们今天的感伤和依恋。
我力求抓住心中每一瞬间的感动,有许多画面只是很原始的“记录”,只是一些色块,用笔很粗犷,色的衔接也不讲究,但我却得益于此,这批小画每当我翻看时总能在心中留下一种触动,及其创作的冲动。
与之相关的是一批风俗画,特别是些小画,是我在采风时遇到的一些难忘的感动。这些作品我也力求“原生态”,尽量保留当时的朴拙的味道。我觉得这是油画表现中最珍贵的,现场的感触,是心灵与自然的回应,对话。这样做其实就像画速写一样,不断积累的是一种艺术的审美素质,一种对自然气息的敏感。也是自己风格发展的基础。
当然,一个画家要有自己的主体风貌,必须有大的作品,在较大的创作中提炼。最初我是从风景入手的,我画的最多的是长城。一是因为这是我最有感觉的题材,二是她本身就是艺术品,其中的历史风韵使我陶醉,画起来很有趣味。我把这当成一个学习的过程,有许多技巧是在处理长城的断壁残垣时形成的。常常是我凝视着画面,突然发现得到启示的。应该说,长城特有的那种厚重对我的油画风格的发展影响很大。
油画的材质是重量级的,擅长表现量感很强的画面。我很在意这一点,力求从中抽取一种厚重的审美基因,建立一个宽阔强悍的基础。长城的砖石,蜿蜒雄踞在崇山峻岭中的各种姿态,本身就是技法肌理处理的样本,我经常以长城的局部在小画布上做练习。
油画最见功底的是画人。在写生的基础上,人物创作是近些年我主攻的方向,一批风俗画类型的唯美人物作品作为实践过程,留下了我的探索足迹。主题依然是回归自然,但焦点却放在绘画语言结构放在画面上,让观者的思绪和审美更多停留在画面本身。大的方向坚持写实,而开拓旨在从即成的写实框架中从先人的经验中重构自己的方式。因为自然从根本上不是概念符号的,自然是活生生的视觉真实,必须写实才有强大的表现力。我研究了大量欧洲古典油画的手法,譬如布格罗,阿尔玛达德玛,以及十七世纪荷兰大师的作品。我发现这些大师的成功,主要不是在于对自然的抄袭,而是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他们用纯真的爱的眼睛对所见所体验的自然,自然中的人的精巧的演绎。——写实是真诚用心灵的视觉重构。
所以,我宁可把它叫做“自然风格”,以区别于一般概念的写实。“自然”在我这里不主要指我面对的物理世界,更是指“我”,指人们融入日常生活时的一种情怀一种沉浸和感动。我把素材当成体验,大量地画稿子拍照。
很多灵感来自素材的整理过程。而大量素材的运用,选择归纳我认为也是构建风格的基础,其中包括摄影素材。素材不断大量的碰撞筛选,是头脑中的意象渐渐完满,最后延展至整个画面的呈现。
进入画面后,大量的工作是具体的形色处理,类似写作中语言修辞的推敲。所以这个过程也充满诗意,形体的量感节奏以及性格,色彩的旋律与诱惑,使这个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与细腻,更需要情感与意兴。我觉得这过程很“唯美”也很“风俗”,因为我相信“自然”和人们,和人民的精神血脉是相通的。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以人为本”。这其实是我对油画创作主题创作探索的出发点。
自然而质朴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它的归宿。我将一直坚持下去——从让周围的人让最普通的北京人民理解,我的画面沟通。